【修行入门】五禅支:寻,伺,喜,乐,心一境
10-16 03:18

五禅支:寻,伺,喜,乐,心一境(一境性)。

寻和伺是心的特定动作,喜是这种特定动作引发的觉受,乐是在喜的基础上生起的殊胜心,而一境性是在心进行特定动作的过程中,自发形成的纯净的境界。

五支平衡的瞬间,会进入初禅。而初禅只是一种状态,因此不会持久,还会出来。

寻:也就是注意力的方向。我们认知事物,都是注意力关注到哪里,就注意哪里。比如在禅修中,寻找观照的主要目标的行为就是寻。没有静坐训练过的人,不能完全让注意力放哪里,就注意到哪里。所以,需要静坐练习,培养这个习惯。

伺:如果寻是需要寻找的触手,注意力方向,那么,伺,就是坐那里等着人到眼前,然后就看到。也是寻的后一个行为,寻找到主要目标后,就要把注意力一直放在这个主要目标上,这就是伺。比如禅修中,假如是观呼吸,观照腹部的起伏后,就一直把注意力放在这腹部起伏上,除非你观照的主要目标变了,那你伺的对象也跟着变即可。在伺的过程中,要注意一点,就是观照时,不去思辨。如实观照即可。

所以,要做到伺,盯着目标是不够的。而是要感觉临在。如武林高手的耳听八方眼观六路。有一个清晰的自己,向全方位的接受感知。去感知身心觉受的变化。如果其它目标的感受很强,影响到对当前主要目标的观照,那就可以将另个感受很强的目标作为主要目标来观照。

所以,寻的练习时,要静坐中清楚知道每一个念,还要知道念如何来,如何去。

喜与乐:就是在伺的过程中产生的喜与乐的感受。身体会产生轻安,舒适,心里会产生喜悦等多种感受美好的觉受。

心一境:寻和伺的练习随着静坐而进步,就会发现,开始不需要注意力专注目标,也能自然的自动的拉回。所以,寻的作用越来越不那么重要。而只要在那里悠闲的等着,司,就可以。又叫临在,但是,不是当下。是比当下的范围更大,更全面。

这个时候,会发现伺的过程中,不是一直持续的。而是会有觉与觉之间的断裂。

由于这种断裂,我们总是前后不一,无法长久处于一个境界。因此,需要不断练习中减少这个断裂的间隔和断裂的次数。让一个念,能出现到消失几个小时,几天都能不变。

这就是心一境。或叫成片。功夫成片就是如此。其中,就会出现光啊,清凉啊,通透啊。不要管。继续练习,精进。

在上面的练习中,只要寻,司练习认真,身体很容易就出现轻松感,舒服感觉。这个是身体的感触,叫乐。身乐感受。由于身体开始安静,就会有乐,这种乐,会有很多种类。比如,头顶清凉,身体皮肤凉凉的,身体全面通透,身体轻松,因此,又有人叫法喜。

到了心一境开始,这种身体的乐触不再是多么新鲜,因为,可以早上起床到睡前,一年365天几乎都会处于这样的状态。这个时期的不同是,心脏的坚硬会开始变的柔软。是感觉心柔软了。不喜欢那种僵硬的,教条的,不近人情的,就是喜欢随和,大家融洽。又叫心调柔。

这时,会开始出现心脏喷发喜悦的情况。如同泉水一样,从心脏处汩汩的冒出喜的感觉,谁骂人都觉得很好笑。就是乐的不行。

这五个方面一步步进步,一步步出现。自己能感觉到。

五个平衡的时候,就会处于一种全面清醒而喜乐的状态。平衡很重要。

比如禅修中观呼吸

将心念全部集中到呼吸上,就叫寻;

将心念长久地停留在呼吸上不动摇,就叫伺;

如果持续时间超过十分钟到半小时,就会清晰地感觉到身体的变化,先是像大夏天浇了一盘冷水,舒服得汗毛直立,这叫小喜;然后身体里好像又电流一样到处跑,麻酥酥的,这叫刹那喜;然后喜受增强,在身上如波涛起伏,这叫继起喜;喜悦感强到一定的地步,甚至可能会踊跃虚空,这叫踊跃喜。这是喜的部分;

体验到喜以后,心觉得很愉悦,染着于喜,就会产生乐;

最后就是一境性。一境性与定是相应的。只要起了定,就必然会有一境性。在“面前”就会自然地出现一个难以描述的境界,这个境界里什么都没有,是很纯净的“一境”。就像摆在画师面前的一块空白画板一样。

之所以在“面前”二字上打引号,是因为并不是在人的面前,是在呼吸这个业处的面前。

为什么要查五禅支呢?怎么查?

查五禅支的目的在于判断自己在哪一禅。



版权声明: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

已显示全部数据
版权所有@2021功德文化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